深圳绩效薪酬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美的运营秘密:大运营做什么,小运营怎么做

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
这几年走访了不少企业,有个现象特别常见。

一到制定战略,大家都热血沸腾。“行业第一”“客户至上”“数字化转型”,口号一套套地喊。

可等到年底复盘,气氛一下子就冷了。

怎么回事?战略讲得挺响,落实到日常就是一地鸡毛。

前阵子一个做制造的老板也跟我发牢骚:“年初说客户第一,结果销售还在清库存,研发还关着门做自己的,客服出问题还在推来推去。客户第一,听起来像一句自我安慰。”

很多企业,其实都被卡在战略和执行之间这道沟上了。

战略难落地,不是因为战略不清

不少老板以为,战略一制定,方向就定了,大家自然会跟着走。

但真到执行那一步,问题才冒出来。方向是定了,可路线呢?谁来带头?哪些事先干、哪些事后干?这些都模糊着。

我见过太多公司,战略会上把 PPT 讲得天花乱坠。一转身,各部门还在各干各的,流程扯不清,考核不统一,到头来战略成了年初的“演讲词”,年底没人提。

真正缺的,是能把战略“变成每天在干的事”的那一整套机制。

美的能从千亿做到万亿,不是因为战略多特别,而是他们把“战略怎么落地”这件事想明白了。

那套叫“大运营 + 小运营”的体系,配合得特别顺。

大运营:不是部门,是转得动的盘子

很多人一听“大运营”,第一反应是:是不是设了个运营中心?

不是。美的的“大运营”,指的不是哪个科室,而是一整套让各条线能一起动起来的办法。

简单说,就是让战略、管控、业务之间别打架,而是一起推着转。

怎么搞?

战略方向一出,比如他们说“科技领先”不是贴在墙上的,而是拿来指导资源配置、指标设计、绩效导向的。说“科技领先”,就得给研发多点支持、在考核上加点权重。

再来看人力、财务、营运这些后台部门,也不是只干“后勤”那点事。财务要把钱投到推动战略的地方去;人力不只是招人发工资,也要帮业务配上对的人;营运得打通节奏,让决策别老卡在环节里。

到了业务口,各部门指标是联动的。你做得好,不是自己就完了,还得看别人能不能接得上。

比如研发,原来只盯技术分,现在得关注新品是不是卖得出去。这一改,研发自然不敢闭门造车了。

当然,这套机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美的也花了好几年才摸索清楚。

小运营:让落地这件事,真正跑得动

大运营说“要干这个”,小运营就得接住“怎么干”。

美的的营运部门,就是个典型的小运营团队。他们不直接做产品、不直接面对客户,但把整个链条拢得死死的。

你可以把他们看成一套齿轮,负责把大运营那一整盘力量,送到每个具体动作上。

怎么干?我觉得可以分三层来看:

第一层,打通流程。比如 T+3 项目,从客户下单到产品交付要控制在 3 天内。这不是哪个部门喊就能搞定的,营运得牵头把卡点一一找出来,顺着修。

第二层,推动目标。把“科技领先”这四个字,变成每个岗位能看到、能碰到的具体任务。SKU 怎么调?供应链怎么配?新品比例怎么升?一个个都落地到表格里、时间表上。

第三层,闭环问题。只要哪里出问题了,营运就得冲过去拉协调。产销有错位,他们建机制;渠道不顺,他们去挑刺。

他们这个位置,听着像“杂活担当”,但其实是在保障一个东西:战略不只是年初喊过一次,而是真的每天有人盯着它往前走。

你可能会说,小公司没那么多资源,搞不了这套。可关键不是资源,而是有没有人扛这件事。

632:一个项目里,两个运营配合的样子

要说大小运营怎么配合得当,最经典的就是美的的 632 项目。

先是大运营那边定方向——“一个美的、一个体系、一个标准”。目标很明确:把那些割裂的数据系统统一起来,别再各自为政。

然后小运营这边接住任务,营运部门带队,把原来一百多个系统收成 11 个。谁的系统该留、谁的要换、接口怎么打、流程怎么改,每一件事都列了计划、盯了进度。

大运营定了调子,小运营就得给出走法。

比如大运营说要消除孤岛,那小运营就得捋流程、出标准、配工具。要压缩决策时间,那他们就得改掉那些重复的报表、浪费的审批流程。

比如把物料编码从 20 万减到 8 万,搞实时看板,把 10 月的数据在 11 月 1 日就整出来。

这些动作不是谁随便拍脑袋就能做的,得一步步地拆、试、再整合。

效果也看得见:审批时间从 24 小时压到 4 小时,采购协同效率提了 40%,决策速度直接拉了一大截。

当然,过程里也有拉扯。系统一换,就有人不习惯。原来用得顺手的功能没了,老员工就开始抱怨。但也正是这些调整,让整个平台真正能跑起来。

不是单向发号施令,而是双向循环

很多企业的运营逻辑是这样的:上面定战略,下面照着干。

但你看美的的操作,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动作——执行中的发现,反过来能调整战略。

比如营运团队在推进 T+3 时,发现代理商那边不太配合。一追才知道,是快速交付打乱了他们的库存节奏。

这个情况往上反馈,大运营那边立马做出反应,干脆取消二级经销商,直接做用户直连。

于是战略也从原来的“体量做大”,转成“离用户更近”。

这才叫双向循环:上面定方向,下面试路径,试完再修方向。

很多企业的问题就是:只走上面这半圈,下面出了问题没人听。

而在美的,营运部门就成了那个“反馈回路”的关键角色。

这也是运营体系真正有生命力的标志:不是一套制度在那里,而是能随问题调整,随实践修正。

三件事,让协同跑得通

美的这套大小运营体系,之所以跑得顺,不是光靠理念,而是有三个硬支撑。

第一,数字化工具。632 项目里的 11 套系统不是花架子,它们让信息全都流通起来。营运部门可以随时看到进度,一有异常,立刻能查源头、调资源。

第二,考核绑利益。不是每个部门盯自己的分就完了,而是目标互锁。研发看的不只是技术进展,还得盯着市场反馈;财务不只是控制预算,还得为业务开路。大家都得往同一块地里耕,谁也跑不出圈。

第三,组织结构配合。有个“流程与 IT 部”专门盯跨部门的协同事,还有专项奖金包,激励大家冲着一个目标干。

三件事合起来,协同就不是靠喊口号,而是能自发往前推。

一个转得动的轮轴,一堆跟得上的齿轮

如果你让我用一句话说清美的这套运营的精髓,那就是:

大运营是轮轴,小运营是齿轮。

轮轴决定往哪走,齿轮负责让每一段都别掉链子。

大运营搞清楚战略逻辑,小运营确保执行不走样。一个定航向,一个打地桩。

最妙的是,这一套不是靠层级推着走的,而是靠机制自己拉着转。

机制不是说说而已,而是从流程、数据、激励,到组织设计,每一块都搭得稳。

你说它难复制?确实。但你说它没参考意义?那也不至于。

它不是让每家企业都搞一套一样的结构,而是提醒你:

战略落不下去的时候,可能不是战略有问题,而是你的轮轴松了、齿轮滑了。

你有没有想清楚——谁来转?谁来接?谁来发现问题、谁来修?

这才是运营真正要抓住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