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薪酬绩效咨询机构:智帮咨询,绩效被扣10%,到底算不算克扣工资?

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
很多中小企业有个习惯。业绩一差,老板第一个反应就是动工资。

最常见的就是扣绩效。工资单上分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,比例看上去挺合理,20%到40%不等。可真到生意不景气的时候,绩效部分就成了“调节器”。

有的公司干脆一句话:“这个月统一按90%发,绩效工资先扣掉10%。”说得轻描淡写,好像天经地义。

可问题是,这10%真能随便扣吗?

很多员工心里憋着火: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工资结构,怎么到了发工资那天,公司一句“效益不好”,就能把钱拿走?

这种事在不少企业成了“潜规则”。但真要追究起来,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
绩效工资,到底算不算工资

很多老板把绩效工资当成“浮动部分”,觉得随时可以调。可在法律上,不是这样。

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,这部分就会被认定为正常工资。员工干了活,公司就得全额发。

我在仲裁庭见过一个案子,法官问企业代表:“绩效考核表呢?谁签过字?”对方拿不出来,直接判补发。

有的企业为了省点钱,结果赔得更多,还丢了名声。年终奖可以因为效益不好不发,但绩效工资只要写进月薪,就不能随便扣。

那10%,很可能就是欠的钱。

有家公司老板说得理直气壮:“这是绩效奖,不是工资。”可财务流水一查,每月都在发,仲裁庭根本不认。

所以,区别不在名字,而在有没有制度、是不是浮动、有没有提前告知。

法律只认证据,不认口头。真想把绩效单独拎出来,就得有标准、有记录、有员工确认。

否则,不管你怎么叫,它就是工资。

诉诸法律,公司几乎没有退路

劳动合同法写得很明白,工资必须足额发放。“业绩不好”不在例外里。

现实中,只要员工申请仲裁,公司几乎没赢过。没有制度、没有证据,就等于没权扣。

更糟的是,公司不仅要补齐,还可能被判多赔25%的赔偿金。想省的小钱,最后往往花得更多。

跟法律硬杠,没有一点好处。

我见过一家广告公司,客户项目没了,老板就扣了员工三个月绩效。仲裁时,他拿出客户解约函。法官直接说:“客户违约是企业风险,不能算到员工头上。”

结果,公司不仅要补,还得加赔。员工拿了钱走得痛快,公司反而雪上加霜。

很多老板还觉得,只要大家签字同意,就算合法。可在法律上,这叫“无效约定”。工资是劳动的对价,不允许放弃。

有HR也纳闷:协议签了,怎么仲裁还输?因为工资权利不能剥夺。

企业以为自己聪明,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挖坑。

到最后,不仅钱要补,信誉也砸了。

业绩不好,凭什么让员工兜底

业绩差,这是真的。但风险凭什么要员工扛?

有个HR总监跟我说过一句大实话:“企业把风险甩下去,员工就会用脚投票。”半年扣不发,员工心里就清楚,这是惩罚,不是制度。

尤其是研发和技术岗位,本来就紧俏。工资一扣,人就往竞争对手那里跑。省下的钱,还不够补招聘和磨合的成本。

要真想挂钩,公司完全可以提前说清楚,比如“销售额少10%,绩效就少多少”。但这必须有制度、有数据,而不是临时拍脑袋。

否则,看似节流,其实是透支信用。

我见过一家创业公司,投资没到位,就宣布全员工资砍20%。三个月后,骨干走得差不多,只剩创始人硬撑。投资人一看团队散了,立马撤资。

风险本来就该股东扛,不是员工。员工要的,是稳定收入,而不是替公司挡市场风浪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员工能接受分红制,却拒绝扣绩效。分红是共担风险、共享收益,逻辑对等。扣绩效只是单方面转嫁,完全不是一码事。

所以,当老板说“业绩不好,大家要一起承担”,员工心里的第一反应不是理解,而是失望。

一次能忍,两次就成习惯,第三次就是离开的理由。

人才流失,是扣绩效的连锁反应

很多人离开,不是为了那点钱,而是觉得这种事会反复发生。

我见过一家软件公司,项目延期,老板要求全员工资打九折。两个月内,核心开发走了一半。新人接不上,项目更延期,客户直接解约。

老板只能摇头:“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”

扣绩效的结果,不是省了钱,而是丢了人。

人才流失的代价,比补工资大得多。走的不只是人,还有经验、关系和默契。

一家外企的研发中心,几名骨干因为绩效纠纷集体跳槽。半年后,竞争对手的技术直接反超。管理层才意识到,当初省下的钱,根本不够填市场缺口。

很多老板想,人走了可以再招。可他们低估了“隐形成本”。新人磨合慢,客户不满意,团队士气掉下去,这些都是账面上看不到的损失。

所以,扣绩效看似是财务问题,本质上是人才问题。

一旦陷进恶性循环:扣绩效 → 人才流失 → 业绩更差 → 再扣绩效,公司就很难回头。

真正的解法,不是扣钱

企业现金紧的时候,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扣工资。可越是这样,越要慎重。

有家制造公司,业绩下滑时,老板没有动工资,而是把账本摊开:“公司撑不住,大家饭碗都没了。不如一起想办法。”

结果,有人主动提出延迟奖金,有人提议减少差旅,有人跑去谈供应商账期。大家一起撑了过来,公司也活了下来。

员工不是不能共担风险,但前提是公平、透明,大家愿意参与,而不是被动挨刀。管理,不是找替罪羊,而是找伙伴。

要真想用绩效做激励,正确做法是建制度,而不是随便扣。

制度要清楚:目标、标准、流程、确认。大家都知道规则,才能心服。

我见过一家互联网公司,把绩效分三层:公司业绩、部门目标、个人贡献。权重公开,算法透明。最后就算有人绩效被打低,也没多少争议。

因为大家都明白,输在规则,不是输在老板的心情。

所以要记住三句话:考核前讲清楚,考核中留痕迹,考核后能复盘。做不到这三点,就别轻易动绩效工资。

这,才是真正的绩效。

最怕的,不是亏损,是心被掏空

钱能补回来,信任补不回来。

不少公司扣绩效,省的是眼前的现金流,丢的却是人心。

员工嘴上可能不说,但心里会记下这一笔账。

有技术骨干离职时说过一句话:“这钱我要回来,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。”声音不大,却很坚定。

一个组织最怕的,不是亏,而是人心凉透。

有家公司的人力总监说过:“工资的本质,是对劳动的尊重。你要是不尊重,员工也不会留情。”

有时候,真正让人寒心的,不是那10%的绩效工资,而是老板的那句话:“业绩不好,你们就得一起承担。”

可在员工心里,这句话翻译成了:“公司靠不住。”

人心一旦走远,再补的钱,也留不住。

你呢?要是换成你,这10%,你会不会要到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