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薪酬咨询机构:智帮咨询,奖金发得越多员工越不满意,问题到底出在哪?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其实恰恰相反。
员工要的不是更多的钱,而是更多的公平感。
我调研过200多家企业,发现一个意外的现象:奖金投入最多的企业,员工跑路率往往更高。
为啥?
因为大部分企业把奖金当成了创可贴,哪疼贴哪,而不是当战略工具来用。
有家制造企业老板特别舍得花钱,各种奖金加起来,员工一年能拿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奖金。
按理说够厚道了吧?
但员工跑得特别快,流失率在同行里排前三。
我问了几个跳槽的员工,他们的话挺扎心:"奖金发得莫名其妙,今天老板心情好发个'辛苦奖',明天业绩差发个'鼓励奖',根本不知道自己为啥拿钱,感觉像施舍。"
反而另一家同行,奖金总额只有一半,但员工满意度和留存率都明显更高。
差在哪?
后者有章法,前者全凭心情。
钱多不等于人留
这事得从根上说。
很多老板把奖金当万能药,哪疼贴哪。
销售业绩不好?发业绩奖。
质量出问题?发质量奖。
员工要跳槽?发留人奖。
看起来挺有道理,其实是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。
我见过家软件公司,奖金名目特别多:月度之星奖、项目完成奖、加班奖、全勤奖、创新奖、团队协作奖...
算下来,员工一年拿的奖金相当于6个月基本工资。
够厚道了吧?
员工满意度在同行里排倒数。
为啥?
奖金发得莫名其妙。
今天老板高兴发个"辛苦奖",明天业绩差发个"鼓励奖",后天又整个"创新奖"。
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拿钱。
像施舍一样。
奖金不是施舍,是价值确认。
只看结果的毛病
"销售冠军奖"、"业绩达标奖"听起来合理,但你只奖励最终结果。
结果是事后的,员工当时影响不了。
就像开车只盯导航上的终点,不看路上的标志牌,迟早得迷路。
有家互联网公司按签约金额发奖金。
销售为了冲业绩,专挑那种好签约但后面麻烦一堆的客户。
短期业绩确实上去了。
但客户投诉越来越多,口碑越来越差,续约率直线下滑。
后来改成"客户好评奖",每收到一个好评,奖200块。
听着简单,效果却出人意料。
三个月后,客户满意度从75%涨到92%,续约率从60%涨到85%。
关键是,销售开始真正关心客户了。
管用的奖金,得奖励那些能带来好结果的关键动作。
个人奖金容易拆散团队
个人英雄主义听着挺燃,但容易把团队搞散。
有家软件公司设了"代码质量奖",专门奖励写代码最牛的程序员。
想法不错,激励大家提升技术。
结果怎么样?
大家开始各藏各的。
遇到难题不愿意互相问,怕别人学会了超过自己。
新人问个问题,老员工也懒得理。
整体产品质量反而下滑了。
后来改成"团队代码质量奖",按整个模块的质量评分。
互相帮助的氛围又回来了。
代码质量上去了,团队也更团结了。
我见过太多因为个人奖金把团队搞散的例子。
有个财务经理说得特别形象:"本来我们是一条船上的,设了个人奖金后,大家开始各划各的桨,船反而开慢了。"
过程比结果更靠谱
很多老板喜欢奖励结果,但结果受太多因素影响。
市场环境、客户预算、竞争对手、甚至运气都可能影响结果。
员工再努力,有时候也控制不了最终结果。
但过程是员工能控制的。
我见过一个销售团队,原来按成交金额发奖金。
销售只管签单,签完就不管了,客户后续问题一大堆。
后来改成按拜访质量发奖金。
每次拜访后,客户打分,5分制。
4分以上奖50块,满分奖100块。
钱不多,但效果特别好。
销售开始认真准备每次拜访,了解客户真实需求,提供有价值的建议。
客户满意度上去了,成交率反而更高了。
你奖励啥,员工就关注啥。
奖励结果,员工只盯结果。
奖励过程,员工才会关心质量。
公平感比金额重要
员工对奖金不满,往往不是因为钱少,是因为不公平。
同样活儿,张三拿3000,李四拿5000,凭啥?
没有合理解释,金额越高,怨气越大。
我调研过一家制造企业,员工流失率特别高。
HR说:"我们奖金给得不少,不知道为什么还留不住人。"
我跟几个离职员工聊了聊。
其中一个说:"不是钱的问题,是心里不平衡。"
"我和老王做同样工作,他每月奖金比我多1000块。问主管为啥,他说老王经验丰富。但哪里丰富,说不出来。"
"感觉像看心情发钱。"
这话扎心,但真实。
说得清楚比给得多更重要。
员工需要知道奖金怎么算出来的,不是算出来多少。
好奖金的核心逻辑
搞了这么多年咨询,我发现好的奖金设计就一个核心:
让员工在争取个人利益时,顺便给企业创造最大价值。
就像修河道。
你不是逼水往下流,而是挖好沟渠,让水自然流向你要的方向。
怎么做?
首先,奖励要及时。
月度奖比季度奖管用,季度奖比年度奖管用。
反馈越及时,行为改变越快。
其次,标准要清楚。
啥时候能拿,拿多少,怎么算,都得明明白白。
糊涂标准等于没标准。
最后,要奖励关键动作,不只是最终结果。
有个B2B公司的做法我觉得特别聪明。
他们不按新客户数量发奖金,按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的数量发。
老客户介绍一个,销售奖500块。
新客户成交了,再奖500块。
新客户续约了,又奖500块。
这样设计有啥好处?
逼着销售把老客户伺候好,要不人家凭啥帮你介绍。
客户质量更高,熟人介绍的客户信任度强。
形成良性循环,好服务带来好口碑,好口碑带来新客户。
结果,客户转介绍率从5%涨到25%,拉新成本降了40%。
这就是让员工争取个人利益时,顺便给企业创造价值。
从花钱买听话到投资促成长
传统奖金思路是"花钱买听话"。
你听话,我给钱。
你不听话,没钱。
这思路的问题是,员工变成执行机器,不会主动思考创新。
更好的思路是"投资促成长"。
奖励那些能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的行为。
比如学新技能、分享经验、改进流程、带新人。
有家软件公司搞了个"知识分享奖"。
员工在内部分享技术经验,每次奖200块。
如果分享内容被同事用上并产生效果,再奖500块。
年底分享次数最多的还能拿股权激励。
这样做有啥好处?
鼓励了知识共享,避免了各自为政。
提升了整体技术水平,不只是个别人厉害。
培养了团队学习氛围,大家愿意互相帮助。
员工在分享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和影响力。
这就是投资促成长。
奖金不是成本,是对未来的投资。
心态比技巧重要
说了这么多方法技巧,但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技巧。
是老板的心态。
你是真想通过奖金激发员工内在动力,还是只想花钱买个听话?
真心想激发员工的老板,会花时间了解员工真正在乎什么。
只想买听话的老板,觉得给钱就够了,其他都是事儿妈。
心态决定效果。
当你的奖金从"花钱买听话"变成"投资促成长"时,就找到激励的门道了。
最厉害的激励,是让人在实现个人目标时,自然而然给企业创造最大价值。
每次看到团队因为合理激励机制焕发活力,我都想起那句话: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,是激发。
文章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