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薪酬咨询机构:智帮咨询,奖金发得越多员工越不满意,问题到底出在哪?

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
很多老板以为激励奖金发得越多,员工就越有干劲。

其实恰恰相反。

员工要的不是更多的钱,而是更多的公平感。

我调研过200多家企业,发现一个意外的现象:奖金投入最多的企业,员工跑路率往往更高。

为啥?

因为大部分企业把奖金当成了创可贴,哪疼贴哪,而不是当战略工具来用。

有家制造企业老板特别舍得花钱,各种奖金加起来,员工一年能拿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奖金。

按理说够厚道了吧?

但员工跑得特别快,流失率在同行里排前三。

我问了几个跳槽的员工,他们的话挺扎心:"奖金发得莫名其妙,今天老板心情好发个'辛苦奖',明天业绩差发个'鼓励奖',根本不知道自己为啥拿钱,感觉像施舍。"

反而另一家同行,奖金总额只有一半,但员工满意度和留存率都明显更高。

差在哪?

后者有章法,前者全凭心情。

钱多不等于人留

这事得从根上说。

很多老板把奖金当万能药,哪疼贴哪。

销售业绩不好?发业绩奖。

质量出问题?发质量奖。

员工要跳槽?发留人奖。

看起来挺有道理,其实是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。

我见过家软件公司,奖金名目特别多:月度之星奖、项目完成奖、加班奖、全勤奖、创新奖、团队协作奖...

算下来,员工一年拿的奖金相当于6个月基本工资。

够厚道了吧?

员工满意度在同行里排倒数。

为啥?

奖金发得莫名其妙。

今天老板高兴发个"辛苦奖",明天业绩差发个"鼓励奖",后天又整个"创新奖"。

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拿钱。

像施舍一样。

奖金不是施舍,是价值确认。

只看结果的毛病

"销售冠军奖"、"业绩达标奖"听起来合理,但你只奖励最终结果。

结果是事后的,员工当时影响不了。

就像开车只盯导航上的终点,不看路上的标志牌,迟早得迷路。

有家互联网公司按签约金额发奖金。

销售为了冲业绩,专挑那种好签约但后面麻烦一堆的客户。

短期业绩确实上去了。

但客户投诉越来越多,口碑越来越差,续约率直线下滑。

后来改成"客户好评奖",每收到一个好评,奖200块。

听着简单,效果却出人意料。

三个月后,客户满意度从75%涨到92%,续约率从60%涨到85%。

关键是,销售开始真正关心客户了。

管用的奖金,得奖励那些能带来好结果的关键动作。

个人奖金容易拆散团队

个人英雄主义听着挺燃,但容易把团队搞散。

有家软件公司设了"代码质量奖",专门奖励写代码最牛的程序员。

想法不错,激励大家提升技术。

结果怎么样?

大家开始各藏各的。

遇到难题不愿意互相问,怕别人学会了超过自己。

新人问个问题,老员工也懒得理。

整体产品质量反而下滑了。

后来改成"团队代码质量奖",按整个模块的质量评分。

互相帮助的氛围又回来了。

代码质量上去了,团队也更团结了。

我见过太多因为个人奖金把团队搞散的例子。

有个财务经理说得特别形象:"本来我们是一条船上的,设了个人奖金后,大家开始各划各的桨,船反而开慢了。"

过程比结果更靠谱

很多老板喜欢奖励结果,但结果受太多因素影响。

市场环境、客户预算、竞争对手、甚至运气都可能影响结果。

员工再努力,有时候也控制不了最终结果。

但过程是员工能控制的。

我见过一个销售团队,原来按成交金额发奖金。

销售只管签单,签完就不管了,客户后续问题一大堆。

后来改成按拜访质量发奖金。

每次拜访后,客户打分,5分制。

4分以上奖50块,满分奖100块。

钱不多,但效果特别好。

销售开始认真准备每次拜访,了解客户真实需求,提供有价值的建议。

客户满意度上去了,成交率反而更高了。

你奖励啥,员工就关注啥。

奖励结果,员工只盯结果。

奖励过程,员工才会关心质量。

公平感比金额重要

员工对奖金不满,往往不是因为钱少,是因为不公平。

同样活儿,张三拿3000,李四拿5000,凭啥?

没有合理解释,金额越高,怨气越大。

我调研过一家制造企业,员工流失率特别高。

HR说:"我们奖金给得不少,不知道为什么还留不住人。"

我跟几个离职员工聊了聊。

其中一个说:"不是钱的问题,是心里不平衡。"

"我和老王做同样工作,他每月奖金比我多1000块。问主管为啥,他说老王经验丰富。但哪里丰富,说不出来。"

"感觉像看心情发钱。"

这话扎心,但真实。

说得清楚比给得多更重要。

员工需要知道奖金怎么算出来的,不是算出来多少。

好奖金的核心逻辑

搞了这么多年咨询,我发现好的奖金设计就一个核心:

让员工在争取个人利益时,顺便给企业创造最大价值。

就像修河道。

你不是逼水往下流,而是挖好沟渠,让水自然流向你要的方向。

怎么做?

首先,奖励要及时。

月度奖比季度奖管用,季度奖比年度奖管用。

反馈越及时,行为改变越快。

其次,标准要清楚。

啥时候能拿,拿多少,怎么算,都得明明白白。

糊涂标准等于没标准。

最后,要奖励关键动作,不只是最终结果。

有个B2B公司的做法我觉得特别聪明。

他们不按新客户数量发奖金,按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的数量发。

老客户介绍一个,销售奖500块。

新客户成交了,再奖500块。

新客户续约了,又奖500块。

这样设计有啥好处?

逼着销售把老客户伺候好,要不人家凭啥帮你介绍。

客户质量更高,熟人介绍的客户信任度强。

形成良性循环,好服务带来好口碑,好口碑带来新客户。

结果,客户转介绍率从5%涨到25%,拉新成本降了40%。

这就是让员工争取个人利益时,顺便给企业创造价值。

从花钱买听话到投资促成长

传统奖金思路是"花钱买听话"。

你听话,我给钱。

你不听话,没钱。

这思路的问题是,员工变成执行机器,不会主动思考创新。

更好的思路是"投资促成长"。

奖励那些能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的行为。

比如学新技能、分享经验、改进流程、带新人。

有家软件公司搞了个"知识分享奖"。

员工在内部分享技术经验,每次奖200块。

如果分享内容被同事用上并产生效果,再奖500块。

年底分享次数最多的还能拿股权激励。

这样做有啥好处?

鼓励了知识共享,避免了各自为政。

提升了整体技术水平,不只是个别人厉害。

培养了团队学习氛围,大家愿意互相帮助。

员工在分享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和影响力。

这就是投资促成长。

奖金不是成本,是对未来的投资。

心态比技巧重要

说了这么多方法技巧,但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技巧。

是老板的心态。

你是真想通过奖金激发员工内在动力,还是只想花钱买个听话?

员工感受得到这种差别。

真心想激发员工的老板,会花时间了解员工真正在乎什么。

只想买听话的老板,觉得给钱就够了,其他都是事儿妈。

心态决定效果。

当你的奖金从"花钱买听话"变成"投资促成长"时,就找到激励的门道了。

最厉害的激励,是让人在实现个人目标时,自然而然给企业创造最大价值。

每次看到团队因为合理激励机制焕发活力,我都想起那句话: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,是激发。

当奖金成为激发器而不是控制器时,好事就开始发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