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绩效薪酬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管理为什么听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?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老板拿着刚出炉的绩效报表,脸上挂着笑。半年的绩效改革,终于有见到成效了。所有员工的评分都在 90 分以上。
"团队越来越好了。"他对 HR 总监说。
HR 总监点点头,也很高兴。
窗外阳光正好,会议室里,气氛轻松。
直到三个月后的一天,老板打开后台数据系统,皱起了眉头。
鼠标滑动,数据跳动。
来客数,下滑了 15%。
第二天,他打电话给我:"刘老师,员工绩效都很好..."
停了一下。
"业绩为什么下滑?"
这个问题,其实困扰着很多企业。管理学很好懂,一讲就懂,只要有小学语文的水平,不但能听懂还能讲。但是,能够把管理做好的企业却很少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管理难做的 3 个真原因
第一个原因:对管理的本质理解不到位
什么意思?
就是很多人学了"招式",但没悟透"规律"。
企业里很多科班出身的管理者,看起来很专业,但在实践中却没有理解到管理手段背后的本质,经常出现"专业性正确,本质性错误"。
我举两个例子。
先说华为基本法。
2024 年,有家企业的老板找到我。
"刘老师,华为基本法很有用,对吧?"
"确实有用。"
"那我们也写一个。"他很兴奋。"我已经找好咨询公司了。"
我问他:"写完了,就管用吗?"
他愣了一下。
"如果写出来就管用..."我看着他。
"我们岂不是都能成为世界首富?"
他笑了,但笑得有点尴尬。
华为基本法,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
第一,内容不神秘。
就是系统思考,企业持续成功需要在哪些领域、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做。
第二,必须去做。
写出来不管用。一定要按照这些逻辑和原则去做、去行动,才会成功。
第三,必须形成共识。
怎么才能促进大家去做?一定是共同学习、共同思考、形成共识的过程。
华为基本法折腾了三年。三年时间,实现了团队共同思考、共同学习,同时形成共识。
只有认知、认同,才会有行动。
再说绩效管理。
有咨询公司做过调研,超过 90%的企业认为绩效管理很有必要,但同时也有超过 90%的企业认为绩效管理没有做好。
为什么?
去年,我和一个做 HR 的朋友聊天。
"绩效管理的难题到底在哪里?"我问他。
"不知道啊。"他很困惑。"制度、流程,网上都有。我们也照着做了。"
"但就是没效果。"
他叹了口气。
背后的本质是什么?
第一,绩效管理的核心是"打胜仗"的管理。
不是指标管理。
回到开篇那家零售企业。如果真正要的"仗"是来客数、复购率,那考核指标就应该围绕这个来设计。
但很多企业做了什么?
简单化地把绩效管理搞成了指标管理。
这离开了什么?
离开了"打什么仗、怎么打赢"这个本质。
第二,绩效评价是"区分",不是"衡量"。
绩效评价的目的不是把每个人的贡献精确地衡量出来,比如 96 分、97 分、96.5 分。
而是把那些做事用心、能打胜仗、做出了更突出贡献的前 20%和绩效不合格的后 10%区分出来。
这需要管理层认真评议,进行区分。
第三,集体评议减少"害怕冲突的人性障碍"。
人性是不喜欢冲突的。
如果由一个人评,被评价不好的人知道是谁评价的,评价人就有压力了。
如果三个人一起来评,就搞不明白谁对他有意见了。
集体评议,就避免了人性上的害怕冲突。
同时,由团队来评,会更客观、更公正。
招式学得会,规律悟不透。
这就是第一个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:管理系统的导向一致性很难做到
什么意思?
就是管理像开车,需要方向盘、油门、刹车配合。
如果方向盘往左打,油门往右踩,刹车还在踩着,车不会往前开,甚至会翻。
一个点的管理容易做到位,但一个系统配合的导向一致性比较难。
我再举两个例子。
先说组织协同的难题。
前年,一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找到我。
"刘老师,我们公司现在有个大问题。"
"什么问题?"
"销售部抱怨研发部交付慢。"他揉了揉太阳穴。"研发部埋怨销售部乱改需求。"
"每天都在吵架。"
我问他:"为什么会这样?"
他想了想:"可能是职责不清?"
"或者流程不畅?"
我摇摇头:"背后有三个原因。"
第一,战略协同问题。
销售部门求数量,目标是收入、利润。研发部门求创新,有新产品目标。
但销售部门往往对新产品没有足够的关注。
或者,新业务规模小,当需要老产品生产资源时,往往把新业务排在最后。
第二,领导协同问题。
有些创始人的领导方式很随意。同样一类事,见到甲让甲做,见到乙让乙做。
这样一来,引发职责混乱,产生协同问题。
第三,机制协同问题。
销售是重规模、重收入,研发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新产品。
但如果考核激励销售时,只看收入和利润,新产品跟销售没关系或者占比微乎其微,这种机制也会导致协同产生矛盾。
"那怎么办?"他问。
怎么办?
华为的铁三角就是个典型的协同组织。
决策前置。在决策时,前、中、后台都参与,提升了"一次性做对"。
能力互补。客户、技术、交付,还有人力、财务、法务等能力都参与到整体决策中。
整体责任。都为整体成果负责。
再说战略解码的难题。
去年,参加一个企业家论坛,有个老板很兴奋地和我说。
"刘老师,我们请了老师来做战略解码。"
"用的是 BLM 模型。"
"还有战略地图。"他眼睛发亮。"看起来很高大上。"
我问他:"做完了吗?"
"做完了。"
"然后呢?"
"然后..."他停了一下。"好像还是和以前一样。"
"战略解码和现实行动,感觉是两张皮。"
为什么?
本质的原因是,战略解码的核心不是工具的专业问题。
而是,要把"打什么仗、如何打胜仗,要实现打胜仗应该做什么,做到什么程度"想清楚。
想清楚这些问题后,用战略地图来表达,还是用脑图来表达,有什么关系吗?
关键是干部队伍有没有能打胜仗的能力。
或者,我们能否通过战略解码体系,促进干部队伍进行战略思考、战略共识。
经过 2-3 年,干部就成长起来了。
所以,凡是很难解决的管理问题,一定是系统因素。
如果不从系统的角度去看,很多管理的问题往往都不是真问题。
第三个原因:较真、坚持很难
管理没有一劳永逸,没有一招致胜的。
2020 年,有家企业找到我做企业文化。
电话那头,对方很直接。
"刘老师,我们想做企业文化。"
"价格你来定。"
听起来很爽快。但接下来的话,让我愣住了。
"能不能做完后..."他停了一下。
"我们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?"
我笑了:"这可能吗?"
"就像有人告诉你,吃他一盒药,然后你就减肥了,永不反弹。"
"而且随便你怎么造,该吃吃,该喝喝,也无所谓运动。"
"这可能吗?"
电话那头沉默了。
管理就跟减肥一样。
背后真正的关键是较真、坚持。
科学饮食。适度运动。坚持下去。
但如果不较真、不坚持,两天不吃饭,然后又暴饮暴食,吃什么减肥药都不管用。
减肥是这个道理,管理也是这个道理。
没有神招,没有神药,就是较真、坚持。
但较真、坚持,恰恰又是最难的。
太多人,还是希望有秘招。
管理没有秘招,只有笨功夫。
发现真规律,回归基本功
那怎么办?
回归基本功。
什么是基本功?
就是那些被实践反复验证过的真规律。
任何成功的企业,真正从规律层面来讲,都是一样的。
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。
规律 1:管理体系基本是一致的
体系就像盖房子。
你要盖一栋房子,地基、墙体、房顶,缺一不可。
地基不稳,房子会倒。墙体不牢,刮风就垮。房顶漏水,下雨遭殃。
企业管理的体系和盖房子的逻辑基本是一样的,只是具体做法可能不一样。
比如地基可以是钢筋混凝土,也可以是木桩加固,甚至现在还有新型材料。
但动力系统、传动系统是有的。
所以,组织体系、人力资源体系、财务体系,框架体系基本是一致的。
但具体做法又不一样。
规律 2:管理需要重视导向
企业管理有四大导向。
服务增长、激发奋斗、将军辈出、护卫底线。
什么意思?
服务增长,就是效率的提高、速度的提升、市场的增长、成本的降低。
激发奋斗,就是让大家有活力、有动力。
将军辈出,组织才可以自我新陈代谢、前赴后继。
护卫底线,就是做好底线性风险管理。
回归管理基本功,就是要回归这四大基本导向。
当发生矛盾冲突时,回归这四大导向去权衡取舍。
导向正确,哪怕看起来再土,也是对的。
导向错了,专业就成了专业的错。
规律 3:管理要回归常理
常理就是通常的道理。
管理学有一个优点,一读就懂,那些都是常理。
我举个例子。
2012 年,光伏行业非常火爆。有家房地产公司转型进入光伏业,想请我去做文化咨询。
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光伏行业,也不掌握相关数据。
但参观完他们工厂后,我判断光伏行业在未来三年内一定会出问题。
对方很好奇。
"刘老师,你怎么知道?"他以为我对行业数据掌握详尽。
"我问你几个问题。"
"好。"
"大家是不是都认为光伏行业是朝阳产业?"
"是啊。"他很肯定。
"这个行业是不是很赚钱?"
"对,很赚钱。"他眼睛亮了。"我们买来设备招到人,就能大把大把赚钱。"
我停了一下:"那会发生什么?"
他愣住了。
"一定会有很多资本涌入这个行业..."我看着他。
"过段时间,一定会产能过剩。"
后来果然如此。三年后,这家公司关门了。工厂的设备,半价都卖不出去。
只要我们掌握了关键事实,然后按照常理去判断,一定会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。
规律 4:管理要回归基本套路
管理还是有专业性的,就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成熟"套路"。
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,都需要这个套路。
比如目标管理、PDCA 循环、绩效管理体系。
阳光下没有新鲜事。
所谓的新模式、新概念,只不过是以不同的个性或角度进行演绎而已。
而且很多根本就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。
成功的实践才是最靠谱的管理理论。
管理没有做好,恰恰是基本的套路没有做扎实。
规律 5:分清楚"招式"和规律的区别
别把别人成功的招式当成成功的规律。
去年,一个企业家和我说。
"华为是不可学的。"
"为什么?"我问。
"他们有任正非啊。"他摊开手。"我们没有。"
"他们有几十万人。我们只有几百人。"
"他们的决策、行动,我们根本学不了。"
我摇摇头:"华为是可学的。"
"真的?"他有点惊讶。
"对。"
"为什么?"
"因为华为成功背后的规律是可以学的。"
规律都是一样的,只是要基于自己的战略意图和现实问题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而已。
比如 BLM 模型就是一个套路,这个套路是可学的。
其背后的本质是想清楚打什么仗、怎么打赢。
在这个意义上,战略地图的这个"图"不重要,只是用一个图来表达而已。
核心是想清楚打什么仗、怎么打赢,这是规律。
战略地图是招儿,这个招儿还可以是脑图、鱼骨图。
一定要把招儿和规律区分出来。
招式学得会,规律悟不透。
规律 6:注意一次成功和持续成功的区别
企业刚开始的成功往往有各种因素。
比如老板的洞察力和魄力,团队的团结和执行力,运气。
未来要持续成功,必须要加强管理,必须要打造组织能力。
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
虽然做这些事有时候眼前看不到什么效果,但能够支撑持续成功。
那家零售企业的老板,后来怎么样了?
前不久,他又打电话给我。
"刘老师,我想明白了。"
"想明白什么?"
"绩效管理不是指标管理。"他的声音很笃定。"是'打胜仗'的管理。"
"对。"
"我重新设计了考核指标,围绕'来客数''复购率'来设计。"
停了一下。
"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每周和团队复盘'这个仗到底怎么才能打赢'。"
"结果呢?"
"半年后,来客数回升了。"
我听到他松了一口气。
"谢谢你,刘老师。"
管理无新事,路阻且长。


文章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