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薪酬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用梁宁的真需求理论,破解薪酬体系三大死局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份了。走的都是核心骨干。
他想不通。公司给的工资,比大厂高 20%。年终奖也没少发。为什么还是留不住人?
隔壁的老李更郁闷。去年底发了一大笔年终奖,团队士气高涨。结果呢?三个月后,一半的人提了离职。
还有老王。给核心员工做了期权,以为能绑定 5 年。
没想到,员工转身就说了一句话。
"又在画大饼。"
为什么高薪留不住人?为什么奖金也没用?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
答案可能让你意外。
因为你只在"分钱",而不是在"满足真需求"。
薪酬体系的本质,不是交易,是产品
大多数公司设计薪酬体系时,用的是"交易思维"。
什么意思?
就是把薪酬当成"用钱换劳动"的买卖。你干活,我给钱。钱给够了,你就该好好干。
听起来没毛病。但问题是,这个逻辑建立在一个假设上:员工只要钱。
真的吗?
梁宁在讲产品思维时说过,好产品必须满足用户的真需求。什么是真需求?就是能让用户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需求。
恐惧,渴望,向往。
把这个逻辑迁移到企业管理上,员工就是企业的内部用户,薪酬体系就是你提供给员工的"产品"。
一个失败的薪酬体系,就像一个失败的产品,无法留住用户。
那么,员工的真需求到底是什么?
梁宁给出了一个经典的框架:痛点、爽点、痒点。
痛点,是恐惧和怕。是用户要摆脱的、无法忍受的现状。
爽点,是即时满足。用户有需求,被瞬间满足,这种感觉叫爽。
痒点,是虚拟自我。满足的是用户对"理想自我"的向往。
如果用这个框架重新审视薪酬体系,你会发现,很多公司的设计,只做对了三分之一。
甚至,连三分之一都没做好。
解决痛点:员工的恐惧,你看见了吗?
员工的痛点是什么?
是恐惧。
对生存的恐惧,对不公的愤怒,对未来的不确定。
很多创始人会说,我们工资又不低,怎么会有恐惧呢?
但你真的了解员工的恐惧吗?
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,租着合租房,每月房租占工资的三分之一。他的恐惧是什么?
是下个月房租还交得起吗?是万一被裁员怎么办?
一个有家庭的中年员工,上有老下有小。他的恐惧是什么?
是孩子的学费够不够?是父母生病了有没有保障?
如果你的固定工资低于市场水平,如果你的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纳,这些恐惧就会每天折磨着他们。
除了生存恐惧,还有一种痛点更致命。
不公。
为什么隔壁部门的人,干得没我多,拿得比我多?
为什么晋升的是他,而不是我?
凭什么?
当员工感到内部不公平时,再高的工资也留不住他。
因为这个"痛",不是钱能解决的。是尊严被践踏的痛。
还有第三种痛点:不确定性。
薪酬制度模糊不清,员工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拿这么多钱,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拿更多钱。
这种不确定性,会让人焦虑。
那么,解决痛点的薪酬设计,应该怎么做?
固定工资要到位。
至少达到市场平均水平,最好超过。这是消除生存恐惧的基础。
光有工资够不够?
不够。还得保证公平。
岗位价值评估要科学。同工同酬,异工异酬。让内部公平看得见、说得清。
还要做什么?
法定福利要足额。五险一金,这是法律底线,也是消除后顾之忧的保障。
最后一点很关键。
制度要透明。员工需要清楚地知道,为什么我拿这么多钱,以及我怎样才能拿更多钱。
如果连员工的痛点都无法解决,那么高流失率、低敬业度就是必然结果。
这就像一款连基本功能都做不好的 APP,注定会被用户卸载。
去年 9 月,某创业公司的办公室。
人事总监看着手里的第 5 份离职申请,叹了口气。
都是核心骨干。走的原因出奇一致:工资太低,社保没保障。
创始人不理解。我给了期权啊,怎么都不看好公司未来呢?
直到有个离职的员工,在走之前找他谈了一次。
"我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..."那个员工看着窗外。
停了几秒,他转过头来。
"还谈什么未来?"
解决痛点,是雪中送炭。是生存的基础。
做不好这一层,后面都是空谈。
创造爽点:为什么年终奖没人在乎了?
痛点解决了,员工会留下来。
但留下来,不代表会拼命干。
要让员工有干劲,你得创造爽点。
什么是爽点?
是即时满足。是努力被看见、贡献被奖励、能力被认可的那种感觉。
梁宁说,爽点的本质,是即时反馈。
你有需求,立刻被满足,这种感觉叫爽。
那么,为什么很多公司发了年终奖,员工却没什么反应了呢?
因为反馈太慢了。
你让员工努力一整年,等到 12 月才发奖金。这个反馈周期太长,爽感早就消失了。
更要命的是什么?
很多公司的年终奖还和个人贡献关联不强。大家拿得差不多,干多干少一个样。
这时候,年终奖就不是激励,而是"该发的钱"。
创造爽点的薪酬设计,第一件事是什么?
缩短反馈周期。
把年终奖改成季度奖,甚至月度奖。让员工三个月就能拿到奖励,而不是等一年。
还要做什么?
建立强关联。
把奖金和个人绩效、团队绩效紧密绑定。你这个月完成了关键项目,下个月奖金就到账。
不仅如此。
还要给予即时认可。不仅是钱,还有荣誉。季度之星、优秀员工,公开表彰。让员工感到,我的努力被看见了。
甚至,你还可以提供弹性福利。
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样的福利。有人想健身,有人想学习,有人想旅游。给他们选择权,让他们自己组合福利套餐。
这种自主选择权本身,就能带来愉悦。
有家公司做了一个改革。
他们把年终奖拆成季度奖和项目奖。季度奖,每个季度根据绩效发放。项目奖,完成关键项目立刻发放。
改革前,员工总在年底盼着发奖金。改革后呢?
每个季度都有盼头。
销售部的小李说了一句话:"以前感觉很远,现在感觉很近。"
什么很近?
努力和回报之间的距离,很近。
创造爽点的薪酬体系,让工作像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。
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奖励,从而持续激发员工的动力和活力。
但是,爽点只能让员工卖力干活。
要让顶尖人才死心塌地跟着你,还得触及第三层需求:痒点。
触及痒点:为什么期权变成了"画大饼"?
很多创业公司给核心员工发期权。
结果呢?
员工说:"又在画大饼。"
为什么?
因为你只给了工具,没讲清楚梦。
梁宁说,痒点满足的是虚拟自我。是人们对"理想自我"的向往。
员工的痒点是什么?
是对成为更好自己的向往。
是对财务自由的憧憬。
是对参与伟大事业的渴望。
期权本身,是一个很好的工具。它能让员工从"打工者"变成"事业合伙人"。
但问题是,很多创始人发完期权就完事了。
没有讲清楚这几件事:
公司未来 5 年的规划是什么?
你的期权,在公司成功后能值多少钱?
你在这个过程中,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?
没有这些,期权就只是一张纸,勾勒不出任何画面。
触及痒点的薪酬设计,要做到什么呢?
先说长期激励。
股权、期权、分红权。这不仅是金钱,更是身份认同的转变。从员工到合伙人,这个身份的跃迁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。
但光有股权还不够。
还要描绘成长路径。
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,并将每一个职级的晋升与薪酬的显著提升绑定。让员工看到,只要不断提升能力,就能到达新的高度。
怎么鼓励员工提升能力?
为能力付薪。
员工获取新技能、新认证,公司提供补贴或直接调薪。这向员工表明,公司愿意为你的成长投资,鼓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还有最后一点。
连接愿景与价值观。
设立"创新贡献奖""客户价值奖"。让员工感到,自己不仅在赚钱,更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。
触及痒点的薪酬体系,是在为员工造梦。
有家公司的创始人,做了一件事。
他花了 3 个月时间,给每个核心员工开了一次长谈。每次谈话,至少 2 个小时。
谈什么?
谈三件事。
一,公司未来 5 年要做成什么样?我们要服务多少用户,创造多大价值。
二,你手里的期权,按照这个规划,能值多少钱?
他拿出 Excel 表,给每个人算账。按照不同的估值情况,你的期权价值是多少。
三,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?
不仅仅是财富增长,更是能力的跃迁。5 年后,你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,在行业里处于什么位置。
讲完之后,他问每个人一句话。
"你愿意一起干吗?"
结果呢?
没人走了。有人跟他说:"这是我第一次,看清楚了自己 5 年后的样子。"
因为员工看到的,不再是一张期权协议,而是一张通往共同未来的船票。
用这个模型,诊断你的薪酬体系
现在,你可以用梁宁的真需求理论,重新审视自己公司的薪酬体系了。
问自己三个问题。
我的薪酬体系,主要在满足员工的哪个层次需求?
如果只在解决痛点,那员工会留下来,但不会拼命干。
如果只在创造爽点,那员工会卖力干活,但留不住顶尖人才。
如果只在触及痒点,那员工听完梦想后会说:先让我活下去再说。
我的薪酬体系,是否严重缺失某一层?
很多公司的问题,就出在这里。
有的公司,固定工资很低,但拼命强调期权。这是跳过了痛点和爽点,直接讲痒点。
员工的反应是什么?
我连房租都交不起,你跟我谈未来?
有的公司呢?
工资很高,奖金也多,但没有长期激励。这只做到了痛点和爽点。
顶尖人才的反应是:我在这里赚够钱就走,没必要长期待着。
我的薪酬体系,顺序对不对?
这个很关键。
顺序不能错。必须先解决痛点,再创造爽点,最后触及痒点。
一个连工资都发不及时、内部严重不公的公司,给再多的期权也是空中楼阁。
就像盖房子,地基没打好,上面建得再漂亮也会塌。
一个优秀的薪酬体系,应该是这样的:
用固定工资和福利,解决员工的痛点,建立安全感和公平感。
用绩效奖金和即时认可,创造员工的爽点,建立激励感和成就感。
用股权期权和职业发展,触及员工的痒点,描绘共同的未来和理想自我。
这三层需求,缺一不可。但顺序不能错。
从梁宁的真需求视角看,薪酬体系设计的最高境界,是什么?
是让它从一项成本支出,转变为一种投资行为。
投资的不仅是员工的劳动,更是员工的安全感、成就感和梦想。
最终为企业赢得的,是员工的忠诚、创造力与共同成长的承诺。
薪酬的终极目标,不是分蛋糕,是造梦。
文章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