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绩效薪酬咨询机构:智帮咨询,薪酬激励:华为真正厉害的不是技术,而是“分利”的逻辑

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
很多老板跟我抱怨,公司年年涨工资,团队战斗力却不见长。

钱没少花,人没少招,为什么还是推不动?

因为你在"分钱",华为在"分利"。

这是两回事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华为的"获取分享制"。

分钱和分利,到底差在哪里?

大部分公司的做法,你一定熟悉。

定岗定薪,每月发工资。年底发奖金,销售完成业绩给提成,管理层达成目标发奖金。

听起来没毛病。但问题在哪儿?

钱和创造,脱钩了。

员工拿的是固定工资,干多干少,差别不大。公司今年挣了一个亿,明年挣了两个亿,员工的工资涨幅可能只有 5%。增长的大头去哪儿了?老板拿走了。

员工心里怎么想?反正干多干少,工资就这么多。那就少干点吧。

华为怎么做的?

先创造价值,再分享利润。

你的奖金不是老板"给"的,是你自己"挣"的。你创造了多少价值,公司分享给你多少利润。公司挣得多,你拿得多。公司挣得少,你也少拿。

就像开餐厅。你是厨师,工资是固定的 3000 元。但如果餐厅今年营收翻倍,老板拿出新增利润的 30%分给你,你能多拿几万块。这就是"分利"。

分钱,是分存量。今年就这么多预算,分完就没了。

分利,是分增量。创造得越多,分享得越多。

这个差别,决定了员工是"为老板打工",还是"为自己干活"。

华为的"获取分享制",到底怎么玩?

想搞清楚获取分享制,你得先想明白三件事。

通过获取什么?

华为的答案很直接:经营结果。

就是收入、利润、回款、现金流这些真金白银的数字。战略目标?文化价值观?团队氛围?那些都很重要,但不是分钱的依据。

分钱的依据,就是你创造了多少经营结果。

和谁一起分享?

华为的逻辑是:先一线,再后台。

一线部门直接面对客户,直接创造价值,直接分享利润。后台部门提供服务,支撑一线,分享一线创造的利润。

销售部门拿下了一个大单子,挣了 1000 万。财务部门帮销售部门做了预算分析、风险评估,从这 1000 万的利润里分一部分。

听起来好像后台吃亏了?

不会。因为一线多挣钱,后台才能多分钱。一线是火车头,后台是加油站。火车跑得快,加油站才能多卖油。

当然,后台也不是完全被动的。华为给后台部门设了"服务满意度+经营结果"的双维度考核。你服务得好,一线打胜仗,你才能多分钱。

如何分享?

华为有个原则,叫"锅里有,碗里才有"。

组织的奖金包,来自这个组织创造的经营结果。下层组织的奖金包,来自上层组织奖金包的二次分配。

假设华为中国区今年挣了 100 个亿的利润,拿出 30 个亿做奖金包。广东省的奖金包,就从这 30 个亿里分。深圳市呢?从广东省的包里分。福田区呢?从深圳市的包里分。

层层分配,层层挂钩。

你可能会问,那下面的组织会不会把上面的奖金包全分光了?

不会。因为有个平衡机制。

上层组织在分配奖金包的时候,会留出一部分作为机动。用来调节下层组织之间的平衡,也用来应对突发情况。而且,分配有个前提:利润要达到一定水平。

就像你开餐厅,今年挣了 100 万,不能全分给员工。得留一部分做明年的采购、装修、推广。否则明年怎么办?

华为有个说法,叫"有创造,就分享。利益分享,风险共担"。

创造得多,分享得多。但也不能分得太光,得留一部分做发展。

劳动和资本,谁更重要?

钱从哪里来?

很多公司会说,股东投资了,股东应该拿大头。员工打工,拿工资就行了。

华为不这么想。

华为让员工持股,让大家分享公司发展红利。但同时,有个原则:干活挣的钱,要比持股分的钱,多。

多多少?

根据多位华为员工的反馈,劳动性收入(工资+奖金+项目奖)通常显著高于持股分红。有些岗位,这个比例能到 3 倍以上。

当然,具体多少,因人而异。

新员工几乎没有股票,收入全靠劳动。老员工持股多,分红也多,但工资+奖金依然是大头。高管持股更多,分红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年薪,但这是少数。

这个设计很有意思。为什么劳动要优先于资本?

因为员工的艰苦努力,才是华为发展的真正动力。资本当然要有回报,但资本只是提供了资源。真正把资源变成价值的,是员工的劳动。

所以,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。

这个原则,也让华为避免了一个问题:员工持股后,躺在股票上"吃老本"。

有些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,结果老员工持股多,分红多,工作却不积极了。新员工持股少,分红少,干得再多也拿不到多少钱。

华为怎么避免的?

让劳动所得远远大于资本所得。

你想多挣钱,就得多干活。光靠持股,挣不了大钱。

个人的奖金,怎么算?

组织的奖金包,有了。那个人的奖金,怎么分?

华为的原则是:以贡献定回报。

你的学历、工龄、社会荣誉、职称,都不是依据。唯一的依据,就是责任结果。你承担了多大的责任,创造了多少价值,就拿多少钱。

具体怎么做?

华为推行"以岗定级、以级定薪、人岗匹配、易岗易薪"。

就是你做什么岗位,就拿什么工资。岗位的职级高,工资就高。岗位的职级低,工资就低。你换了岗位,工资也跟着变。

你可能会说,这不是很正常吗?大部分公司都是这样啊。

但华为还有一点不一样:分配向绩优者和奋斗者倾斜。

同样是经理,一线的职级可能比后台高 1-2 级。海外艰苦地区呢?职级比国内高 1-2 级。完成重大项目的团队,拿到的奖金可能是其他团队的几倍。

这就是"打破平衡"。

很多公司分奖金,喜欢"平衡"。大家都辛苦了一年,多的多拿一点,少的少拿一点,但差别不能太大。否则,少拿的人会有意见。

华为不怕打破平衡。

绩优者就是应该拿得多。奋斗者就是应该拿得多。一线就是应该拿得多。艰苦地区就是应该拿得多。

这才是激励。

如果大家拿得差不多,那就不是激励,是安抚。

学华为,要注意什么?

说了这么多,如果你也想推行获取分享制,有 10 个关键点,你要注意。

别只盯着产粮。

价值创造不只是经营结果,还包括"土壤肥力"。

就是别只看今年赚了多少钱,还要看为明年的增长做了哪些准备。研发投入、客户关系维护、团队能力建设,这些都是土壤肥力。没有肥力,明年就长不出粮食。

华为有个说法,叫"既要打粮食,又要增加土地肥力"。

分工不同,分享也不同。

一线和后台的贡献必然不同,分享也要体现差异。不能说后台也很辛苦,就让后台和一线拿得一样多。那一线还有什么动力?

同时,一线内部也要有差异。销售冠军和普通销售,分享的比例肯定不一样。

奖金不是固定的。

奖金和经营效益紧密相关。效益好,奖金就多。效益差,奖金就少。

这听起来像废话,但很多公司做不到。因为老板担心,效益差的时候,奖金少了,员工会有意见,会离职。

所以,很多公司的奖金,其实是"固定的变动薪酬"。名义上是奖金,实际上是工资的一部分。

华为不这样。奖金就是奖金,和效益强挂钩。

2021 年因为制裁影响,部分部门年终奖大幅缩水。2023 年财报显示净利润下降,员工普遍反映奖金不如往年。

效益不好,奖金就少,甚至没有。这是真的。

前置激励,不是事后奖励。

不是干完了再给钱,而是开始干之前,就能有个预期。

你拿下这个项目,大概能挣多少钱,能分多少奖金,提前有个数。不是项目结束了,老板拍脑袋决定给你多少。

当然,这个"有个数"不是精确的公式。华为在重大项目中会设定项目奖金池规则,团队可以了解分配逻辑。但具体个人奖金,还是要看最终的绩效评估。

基层员工通常知道"考核 A 大概能拿 X 个月工资",但无法精确计算。

这个很重要。因为激励的作用,在于引导行为。如果干之前连个预期都没有,怎么引导?

分灶吃饭,但要有支撑。

获取分享制,本质上是"分灶吃饭"。每个组织有自己的奖金包,自己挣自己花。

但这需要成熟的财务核算、薪酬与考核体系支撑。否则,会变成"抢饭"吃。

每个组织都想多拿奖金,就会想办法做高收入、做低成本。做高收入,可能会牺牲客户利益。做低成本,可能会牺牲质量和长期发展。

所以,财务核算要准确,薪酬设计要合理,考核标准要科学。

成熟业务更适合。

获取分享制,适合经营模式相对成熟、财务核算相对清晰的业务。

如果是新业务,还在探索期,收入和利润都不稳定,不太适合搞获取分享制。因为员工可能干了很多活,但因为业务不成熟,挣不到钱,也拿不到奖金。

这时候,激励就失效了。

华为在新业务中,通常采用"定岗定薪+项目激励"的混合模式,而不是完全的获取分享制。

另外,不能用人数堆业绩。有些公司推行获取分享制后,为了多挣钱多分奖金,拼命招人。结果人效下降了,成本上升了,利润反而下降了。

锅里有,碗里才有。

个人的奖金,来自组织的奖金包。组织的奖金包,来自创造的价值。

这个逻辑,一定要清晰。

不能说,组织今年效益不好,但某个员工干得特别好,就给他发很多奖金。这样的话,奖金就和组织的经营结果脱钩了。

当然,组织效益不好,也不能让优秀员工寒心。这时候,可以给他晋升机会、培养机会、股票激励,但短期奖金,还是要和组织效益挂钩。

设计前,做好预期管理。

分配的本质,是分利润。每种机制,都要算清楚,最后的利润是不是达到预期。

假设你设计了一个获取分享机制,员工拿到的奖金很多,都很开心。但你一算,公司的利润只剩 30%了。明年怎么发展?

所以,设计前,要做好测算。员工拿多少,公司留多少,股东分多少,要算清楚。

同时,也要管理员工的预期。让员工知道,奖金的来源是什么,计算逻辑是什么,不能让员工觉得奖金是"天上掉下来的"。

打破平衡,向绩优者倾斜。

组织之间要打破平衡,员工之间也要打破平衡。

效益好的组织,奖金就多。效益差的组织,奖金就少。绩优的员工,奖金就多。绩差的员工,奖金就少。

这个差距,不能太小。太小了,就没有激励作用。

华为有个说法,叫"拉开差距,不搞平衡"。

基线设置很重要。

就是最低业绩要求。达不到基线,就没有分享。

为什么要有基线?

因为获取分享制,是激励员工创造价值。但如果没有基线,员工可能会觉得,反正干多干少都有奖金,那就少干点。

有了基线,就不一样了。达不到基线,一分钱都没有。达到了基线,按比例分享。超过了基线,按更高比例分享。

这样,才能真正激励员工去创造价值。

在华为,奖金是怎么"开盲盒"的?
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华为的员工,知不知道自己能拿多少奖金?

我在华为的时候,年终奖就像开盲盒。

华为的浮动激励,主要来自三个部分:年终奖、项目奖和股票分红。

股票分红很清晰。年初公布每股分红金额,你持有多少股,就能分多少钱。比如 2022 年,华为分红 1.61 元/股。你持有 10 万股,就能分 16.1 万。这个一算就知道。

但年终奖和项目奖,就有很多不确定性了。

年终奖和年度考核结果强相关。但具体怎么算,基层员工是不知道的。你只知道,考核结果是 A、B+、B、C、D,但 A 能拿多少,B+能拿多少,不知道。

项目奖也是。看项目负责人对你的评价,看你在项目中的贡献。但具体能拿多少,也是不清楚的。

我的感受是什么?

如果所在的体系今年目标完成得好,我个人的年度考核也还不错(B+以上),年终奖、股票分配、涨薪,就能多拿一点。

反之,如果体系目标完成得差,我个人考核再好,涨薪的机会也比较少,年终奖的增长也不会太多。

但无论如何,作为基层员工,你是算不清自己具体能拿多少的。

领导只会告诉你具体数字,以及对你的评价。比如:"你今年干得不错,年终奖 8 万。"但不会告诉你,这 8 万是怎么算出来的。

你可能会问,这样不透明,员工不会有意见吗?

这是华为的一种平衡:既要让员工感受到激励,又要保留管理的灵活性。

如果奖金的计算公式完全透明,员工就会去"算计"。怎么做,能拿到最多的奖金。这样的话,激励就会变成"套利"。

而且,完全透明,也会限制管理的灵活性。因为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,去年的公式,今年可能就不适用了。

所以,华为选择了一种"半透明"的方式。

员工知道大的原则:多劳多得,以贡献定回报,向绩优者倾斜。但具体的计算公式,不完全透明。

这样,既能激励员工去创造价值,又能保留管理的灵活性。

不是在分钱,是在分利

华为不是在分钱,是在分利。

分钱,是老板给员工发工资。分利,是员工和老板一起创造价值,再分享利润。

这个差别,听起来不大,但决定了员工是"为老板打工",还是"为自己干活"。

学华为,不是照搬公式,而是学逻辑。

先创造,再分享。

锅里有,碗里才有。

以贡献定回报。

这三句话,是华为获取分享制的核心。

当然,获取分享制也不是完美的。当外部环境恶化(比如制裁、经济下行),导致"锅里没饭"时,员工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。这时候,员工是否还愿意相信这套机制?

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但至少,华为的逻辑是清晰的:有创造,就分享。没有创造,就没有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