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绩效薪酬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钱给到位了,人心却散了?薪酬激励无效,只因踩了这5个坑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你问他为什么,他说:"我都不知道工资怎么算的,绩效考核也看不懂,干得好干得差反正都一样。"
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常陷入困惑:明明设计了绩效工资、奖金、提成,为什么员工还是不满意?明明想激励大家多干活、干好活,为什么效果却不明显?
其实不是"设计不对",而是"执行走样"——薪酬体系设计完了,却踩了五个常见的坑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五个坑,以及怎么避开它们。
坑一:岗位价值评估"走过场"
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定工资,凭感觉。
"我觉得销售重要,就给销售开高工资。"
"我觉得文员工作简单,就给文员开低工资。"
结果呢?技术岗位因"工资低于同行"流失核心人才。同岗位员工因"老板喜欢谁就给谁高工资"觉得不公平,积极性下降。
我见过一家企业,技术主管拿 5000 元,销售经理拿 8000 元。
技术主管觉得不公平,找老板理论:"我负责整个产品研发,销售经理只是跑跑客户,凭什么他比我高?"
老板说:"销售直接带来收入啊,你技术再好,卖不出去有什么用?"
技术主管一气之下离职了。后来老板才发现,这个技术主管是公司唯一懂核心技术的人,招个新人要半年才能上手。
这个问题怎么破?
不能凭主观印象定工资,得做岗位价值评估——通过统一标准,判断不同岗位的"相对价值"。
对中小企业而言,不用搞复杂的评估工具,最简单的方法是:只评估三个核心维度。责任、技能、劳动强度。每个维度分三级:高、中、低。
找一个"基准岗位"对比,比如文员。文员"责任低、技能低、劳动强度低",工资 3000 元。其他岗位跟基准比。
技术岗位"责任中、技能高、劳动强度中",工资比文员高 50%(4500 元)。销售岗位"责任高、技能中、劳动强度高",工资比文员高 60%(4800 元)。
评估完了,要公示结果。把"岗位等级划分结果"贴在公告栏,让员工知道"为什么这么分"。
如果员工有疑问,要耐心解释评估标准和过程。比如技术主管问:"为什么销售经理比我高?"
你可以这样解释:"销售经理的责任是'高'(直接影响公司收入,失败损失大),你的责任是'中'(影响产品质量,但不直接影响收入)。不过你的技能是'高'(需要专业技术背景),他的技能是'中'(需要沟通能力但门槛较低)。综合下来,他的总分比你高一点点。"
这样解释,员工就能理解"不是老板偏心,而是按规则来的"。
公平不是平均,而是规则透明。
坑二:浮动工资"流于形式"
很多中小企业设计了绩效工资、奖金、提成,但执行时却变了味。
最常见的三个问题。
绩效工资变成了什么?
变成了"固定工资的一部分"。
考核指标模糊("工作态度好""责任心强"),谁来评?怎么评?员工不知道。或者所有人都是"合格",绩效工资都按 100%发放。久而久之,员工就把绩效工资当成固定工资的一部分,反正每月都能拿到。
这还叫激励吗?不叫。
具体怎么做?
指标要量化。每个岗位选 2-3 个"可量化"的指标。销售岗位:销售额达成率(60%)、回款率(30%)、客户投诉率(10%)。技术岗位:项目完成进度(50%)、故障解决效率(30%)、代码差错率(20%)。文员岗位:任务完成及时性(50%)、工作差错率(30%)、同事满意度(20%)。
等级要强制分布。每月考核后,按"10%A 级、70%B 级、20%C 级"的比例划分等级。A 级绩效工资 120%,B 级 100%,C 级 80%。
这样做,员工就知道"不是所有人都合格,我得努力才能拿 A"。
我见过一家企业实施"强制分布"后,员工主动加班、改进工作方法的比例提升了 30%。
为什么?
因为大家知道"干得好能拿 120%,干得差只能拿 80%",差距明显。
奖金呢?
年底到了,老板心情好,给每人发 2000 元年终奖。
员工高兴吗?可能第一年高兴,第二年就觉得"反正每年都有,这是应该的"。干得好的员工还会想:"我这么努力,凭什么和混日子的人拿一样的钱?"
奖金要向高绩效员工倾斜。年终奖按"员工年度绩效×岗位系数"分配。年度绩效 A 级系数 1.5,B 级 1.0,C 级 0.5。岗位系数经理级 1.2,主管级 1.0,普通员工 0.8。
假设年终奖总额 10 万元,A 级经理:10 万×(1.5×1.2)÷(所有系数之和)。B 级普通员工:10 万×(1.0×0.8)÷(所有系数之和)。
这样,A 级经理可能拿 3 万,B 级普通员工可能拿 8000 元,差距明显。
有人会说,这样会不会引起不满?
不会。只要规则提前说清楚,员工反而会认可"多劳多得"。
我见过一家企业实施"271 原则"分配年终奖:20%员工拿 10-30 个月工资,70%拿 2 个月工资,10%拿不到。虽然少数人拿得多,但大部分员工认可这个规则,因为"规则透明,我知道怎么努力"。
提成也是一样。
销售提成比例"一刀切"(所有销售都是 1%),员工"卖 10 万和卖 20 万拿的比例一样"。
这有什么问题?员工没动力冲更高目标。反正比例一样,我卖 10 万就够了,为什么要拼命卖 20 万?
提成比例要"阶梯式"。当月销售额 10 万元以下:提成比例 1%。10-20 万元:提成比例 1.5%(超额部分按 1.5%)。20-30 万元:提成比例 2%(超额部分按 2%)。30 万元以上:提成比例 2.5%(超额部分按 2.5%)。
这样,员工就有动力冲更高目标。因为"卖得越多,提成比例越高,拿的钱越多"。
还可以设定"超额奖励"。当月销售额超出目标 30%以上,额外发放"超额奖金"(如超额部分的 5%)。比如销售目标 20 万元,某员工卖了 30 万元,超出 50%。他不仅能拿阶梯提成,还能额外拿超额奖金。
这种设计,能让优秀销售"拼命干",同时也让普通销售"有盼头"。
坑三:试用期薪酬"违法"
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觉得,试用期是"考察期",工资可以"随便定"。
试用期工资给正式工资的一半(如正式工资 5000 元,试用期只给 2500 元)。试用期不缴社保,等转正了再补缴。
这些做法,都违反《劳动合同法》。
一旦员工申请劳动仲裁,企业不仅要补发工资、补缴社保,还要支付赔偿金,得不偿失。
《劳动合同法》有明确规定: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两个标准。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;不低于正式工资的 80%。
举个例子。
当地最低工资 2000 元,正式工资 5000 元。试用期工资不能低于 4000 元(5000×80%),且不低于 2000 元。所以试用期工资至少 4000 元。
如果正式工资只有 2500 元呢?试用期工资不能低于 2000 元(2500×80%),且不低于 2000 元。所以试用期工资至少 2000 元。
社保怎么办?
员工入职 30 日内,必须为其办理社保登记并缴纳社保。不能以"试用期"为由不缴或缓缴。即使员工自愿"放弃社保"(签了承诺书),企业也要缴。因为法律不认可这种承诺。
试用期薪酬要明确写入劳动合同。在劳动合同中明确"试用期工资标准、正式工资标准、社保缴纳方式",避免后续争议。
试用期薪酬不是"随便定",而是"严格按法律来"。
坑四:薪酬总额"失控"
很多中小企业不做薪酬总额预算,导致"薪酬支出超支"。
销售业绩好,提成发多了,占用了大量现金流。年底奖金一发,发现公司账上没多少钱了。
薪酬总额管理的核心是什么?
预算、执行、监控。
我们一个一个来说。
先做预算。每年年底,根据"下年度公司销售额、利润目标"确定薪酬总额。薪酬总额=预计销售额×薪酬比率。
假设预计下年度销售额 1000 万元,参考上年度薪酬比率(薪酬总额/销售额)为 8%,则下年度薪酬总额预算=1000×8%=80 万元。
按部门拆分预算。销售部门 30 万元、技术部门 25 万元、行政部门 25 万元。这样,每个部门都知道"我的薪酬预算是多少"。
执行过程监控。每月初,HR 和财务汇总"上月各部门薪酬实际支出",与预算对比。若某部门支出超出预算 10%以内,分析原因(如业绩好导致提成高),并提醒部门控制后续支出。若超出预算 10%以上,需部门提交"超支说明",经老板审批后才能继续支出。否则,冻结该部门后续薪酬调整。
年底复盘调整。每年年底,对比"薪酬总额实际支出"与"预算",分析差异原因。如果销售额没达标但薪酬超支,说明薪酬比率偏高,下年度要降低。如果销售额达标但薪酬节约,说明薪酬比率偏低,下年度可以提高。
我见过一家企业按"销售额×薪酬比率"确定销售部门薪酬总额。销售部门知道"卖得越多,薪酬总额越高,大家分得越多",既有激励,又不会让薪酬支出超出企业承受能力。
薪酬总额不是"越高越好",而是"与公司效益匹配"。
坑五:薪酬制度"不沟通"
很多中小企业薪酬制度"藏在 HR 抽屉里"。
员工入职时不培训,平时不沟通。
结果呢?员工不知道工资由哪几部分组成("我怎么多了 100 元工龄工资?")。不知道绩效怎么考核、奖金怎么拿("为什么这个月绩效工资少了?")。不知道怎么才能涨工资("我什么时候能涨工资?")。
员工对薪酬"糊里糊涂",自然感受不到激励,甚至觉得"企业在故意克扣工资"。
我见过这样一个场景。
某员工看着工资条,皱起了眉头。
"为什么这个月扣了这么多钱?"
HR 解释:"这是社保个人部分。"
"什么是社保个人部分?"他追问。
HR 说:"就是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,你个人要缴一部分。"
"为什么要我缴?"
HR:"国家规定的。"
员工:"......"
还有一个场景。
某员工:"听说隔壁部门小王涨工资了,我什么时候能涨?"
HR:"你考核优秀就能涨。"
员工:"什么叫考核优秀?"
HR:"年度考核 A 级。"
员工:"A 级怎么评?"
HR:"......"
你看,沟通不到位,员工就会"糊里糊涂",甚至产生误解。
解决方案是什么?
薪酬制度要"宣贯与沟通",让员工"看懂、认可"。
新员工入职培训。新员工入职时,HR 专门讲解薪酬制度,包括:薪酬结构(固定工资、浮动工资、福利各包括什么);绩效指标与考核方式(岗位的核心考核指标、如何计算绩效工资);调薪规则(怎么才能涨工资、调薪流程);发放时间与方式(每月几号发工资、工资条怎么看)。
讲解后,让员工签署"薪酬制度确认书",表示"已理解并认可"。
定期沟通与答疑。每月发工资后,HR 组织"薪酬答疑会"(或一对一沟通),解答员工对工资的疑问。"为什么这个月扣了这么多钱?""绩效工资怎么算的?""工龄工资什么时候涨?"这些问题,都要耐心解答。
每年调薪前,向员工说明"本年度调薪的依据、范围、幅度",让员工知道"调薪不是随机的"。
建立"薪酬意见箱"(线上或线下),员工有建议或疑问可随时提交,HR 定期回复。
制度变动及时告知。若薪酬制度有调整(如提成比例变化、福利增加),要在实施前 15 日向员工公示,说明"调整原因、调整内容、执行时间",并收集员工意见。
比如公司决定调整提成比例,从"一刀切 1%"改为"阶梯式 1%-2.5%"。要提前告知员工:"为什么调整?因为原来的比例没有激励效果,大家卖 10 万就不往上冲了。调整后,卖得越多,提成比例越高。什么时候执行?下个月开始执行。"
这样,员工就能理解"调整是为了激励大家,不是为了克扣工资"。
沟通不是"藏着掖着",而是"透明、及时、清晰"。
避开这五个坑,薪酬才能真正成为激励工具
说到底,薪酬体系的核心是三个字:公平、激励、可控。
公平,靠岗位价值评估。避免"凭感觉定工资",让员工知道"工资是按岗位价值定的,不是老板随便给的"。
激励,靠浮动工资与绩效挂钩。避免"流于形式",让员工知道"干得好能拿更多,干得差拿得少"。
可控,靠薪酬总额预算和合法合规设计。避免"支出失控"和"劳动纠纷"。
还有一点,沟通。让员工"看懂、认可"薪酬制度,避免"糊里糊涂"。
回头看看,你的企业踩了几个坑?
如果踩了坑三(试用期违法),这是最急的,要立即改。如果踩了坑二(浮动工资流于形式),这是最关键的,要尽快改。
薪酬体系不是"一劳永逸"的。要根据公司发展、行业变化、员工需求,持续优化。
一套好的薪酬体系,能让员工"心甘情愿为企业奋斗",让企业"用有限成本实现快速发展"。


文章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