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薪酬绩效管理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好的绩效,都懂得顺着人性来设计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“团队现在全凭感觉做事,岗位职责靠口传,项目推进靠吼,发奖金基本靠我的个人印象。我想引入绩效,搞得规范一点,又怕网上说的,把公司搞得内卷,死气沉沉。你说,这绩效到底是上,还是不上?”
我们一边在各种文章里读到 KPI、末位淘汰如何逼走好员工,一边又在现实中看到,一个没有考核的团队,可能就是一盘散沙。
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?
或许,问题不在于绩效管理本身的好坏,而在于我们常常忽略了,管理,归根结底是与“人”打交道。而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体系,都必须顺应人性。
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,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。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,人追求的是安全感;而当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,人就会渴望尊重、渴望成长、渴望自我实现。
这个道理,放在组织管理上,也同样适用。
一个好的绩效系统,都懂得在组织的不同阶段,去满足、去激发人性的不同诉-求。而一个坏的绩效系统,则常常是在用满足“安全感”的工具,去对抗员工已经萌发的“成长欲”。
“0 到 1”的奠基:KPI 是混沌中的“安全感”
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:对于大量处于“从 0 到 1”阶段、管理粗放的企业而言,一套简单、直接、甚至有些粗暴的 KPI 体系,往往是必要的。
为什么?因为它首先满足了人性中最基础的需求:安全感与确定性。
想象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,是不是很熟悉?
公司不大,战略靠老板的灵感,协作靠同事的感情。谁该干什么,边界是模糊的。谁做得好,评价是含糊的。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“人治”环境里,员工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。
“我今天做这件事,到底对不对?” “老板到底看重什么?我怎样才能获得认可?” “年底的奖金,到底凭什么发?”
当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时,员工的能量,就会大量消耗在猜测、观望和不安全感带来的内耗中。
而 KPI 的出现,就像在混沌中立下了一根根清晰的标杆。
它用白纸黑字的规则告诉所有人:“做到这些,你就是安全的,你会得到奖励;做不到,你就会面临风险。”
这套体系或许并不完美,甚至有些机械,但它提供了一种最宝贵的资源:确定性。
它让员工的努力,有了一个可以被衡量的尺度;让组织的评价,有了一套可以被遵循的规则。这种确定性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“稳定器”,能将员工从对未知的焦虑中解放出来,专注于执行。
回头看,那些如今的管理巨头,在它们的草莽发展期,无一不是依靠强悍的、结果导-向的考核体系杀出来的。
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早期,华为借鉴了 IBM 的一套叫 PBC(个人业务承诺)的考核方法。这套体系的核心,就是“承诺-执行-结果”,简单直接。你的承诺是什么,做到了多少,最后拿什么结果。一切都围绕着“打赢仗”这个唯一的目标。
这套体系在华为初期“力出一孔、利出一孔”、实现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,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它用最清晰的奖惩机制,给了十几万员工最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最可靠的安全感。
所以你看,在“0 到 1"的阶段,绩效的核心,就是顺应人性对“安全感”和“确定性”的渴望。这时候谈赋能、谈激发,可能真的过于奢侈。
“成长欲”的呐喊:当“安全感”变成了“天花板”
然而,当公司靠着这套体系冲出混沌,生存不再是第一难题时,人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向更高层次跃迁。
当温饱问题解决后,优秀的人才,尤其是那些 A 级人才,他们的核心诉-求,开始从“安全感”转向“成长感”、“自主性”和“价值实现”。
他们不再满足于“被告知做什么”,而是渴望“被信任去做什么”。 他们不再满足于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渴望“创造价值”。
这时候,如果管理者还死守着那套只提供“安全感”的 KPI 体系,会发生什么?
曾经的“稳定器”,就会变成“天花板”。曾经的“保护索”,就会变成“束缚带”。
那个令人心痛的故事,就必然会发生。
我曾经团队里有个工程师,阿哲。连续三年,都是超额完成目标的技术骨干。可有一天,他突然提了离职。
我反复追问,他才说实话:“老板,我觉得你不相信我。”
我愣住了。就在前一天,我刚把他的季度自评打回去,理由是“反思不够深刻”。
可我忘了,那个季度,他为了攻克一个新技术,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,虽然没直接体现在 KPI 上,却为团队未来的发展扫清了障碍。他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“成长”和“价值实现”。
而我僵化的绩效表格,根本无法衡量这些。我只看到了他“量化指标”那一栏,不如以往亮眼。我还在用“安全感”的逻辑——你是否完成了被设定的任务——去评判一个已经进入“成长欲”阶段的优秀员工。
阿哲的离开,像一记警钟。他的离职,本质上是一声“成长欲”的呐喊。
这声呐喊标志着,公司已经驶入了新的发展阶段,但我的管理工具,还停留在原地。它告诉我,当一个“0 到 1”的系统没有及时进化,它就会与人性的进阶产生剧烈冲突,逼走那些最想成长的人。
激发“内在动机”:从“脚镣”到“脚手架”
那么,当组织进入“1 到 N”的阶段,当员工的“成长欲”被唤醒时,一套好的绩效系统,应该是什么样的?
它应该从一个束缚手脚的“脚镣”,变成一个帮助员工向上攀登的“脚手架”。
它的核心目的,不再是“管控”人的行为,而是“激发”人的内在动机。
怎么激发?这几年,理想汽车、Adobe、微软等公司的实践,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。
第一个“脚手架”:用“解耦”,给挑战欲松绑。
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,曾多次公开反思自家在 OKR 上踩过的坑。他们发现,一旦将 OKR 的完成度和绩效、奖金强绑定,员工们就立刻变得“聪明”起来。
他们不再设定有挑战的目标,而是想方设法制定一个自己 100%能完成的“保守”目标。
这背后的人性逻辑是什么?当挑战与生存(奖金)直接挂钩时,“安全感”的需求会立刻压倒“成长欲”。
理想后来的做法是“解耦”。他们努力将 OKR 和绩效评估这两件事分开。让 OKR 回归它的本质——设定有野心的目标,并让所有人对齐。而绩效评估,则变成一个更全面、更独立的系统,综合看待一个人的贡献。
你看,“解耦”的本质,就是为员工的“挑战欲”和“成长欲”建立一个安全区。在这个区域里,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尝试、去突破,而不用担心因为一两次的失败,就影响到你的生存之本。
第二个“脚手架”:用“对话”,满足被看见的需求。
人,是一种需要“关系”和“回响”的动物。我们不仅渴望成长,还渴望自己的成长“被看见”、“被认可”。
而传统的年度绩效面谈,恰恰是这种需求的扼杀者。它更像一场冷冰冰的“审判”,而不是温暖的“看见”。
Adobe 公司废除年度考核,用高频的“Check-in”(签入)对话取而代之的变革,核心就是顺应了这种人性。
管理者不再是一年一次的“法官”,而是随时在场的“教练”。他们通过一次次着眼于未来的非正式谈话,持续地向员工传递一个信号:
“我看见了你的努力。” “我关心你的成长。” “我愿意为你提供帮助。”
这种持续的、高质量的关注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。它满足了人渴望被理解、被支持的深层诉-求。当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被一个活生生的人关心着,而不是被一个冷冰冰的系统衡量着,他的投入度和归属感,将完全不同。
第三个“脚手架”:用“成长思维”,打开未来的空间。
人性的最高层次,是自我实现。是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微软在新任 CEO 萨提亚的带领下,亲手废除了那个让他们备受折磨的“员工排名”制度,转而强调“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”。
这个转变的本质,是绩效管理的终极进化:它不再关注“你现在是什么等级”,而是关注“你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当整个组织的文化,都在鼓励员工去学习、去犯错、去拥抱挑战,绩效系统就不再是一个评判优劣的“后视镜”,而是一个驱动未来的“仪表盘”。
它衡量的,不再是你固定的“能力值”,而是你动态的“成长率”。
写在最后
绩效管理,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最优解”,只有“当前阶段的最适解”。
它不是 KPI 和 OKR 的工具之争,而是我们对人性理解深度的考验。
今天,我们不需要再纠结于那些复杂的名词和模型。我们更需要回归本质,问自己几个问题:
我的团队,当前最大的心理诉-求,是混乱中的“安全感”,还是平庸中的“成长欲”?
我的绩效系统,是在用规则提供“确定性”,还是在用“确定性”扼杀可能性?
我上一次和员工坐下来,认真谈论他的“成长”,而不是他的“分数”,是在什么时候?
最好的绩效系统,都懂得顺着人性来设计。它会在员工需要保护时,为他建起坚固的“堡垒”;又会在员工渴望飞翔时,为他搭起通向天空的“脚手-架”。


文章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