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绩效薪酬咨询公司:智帮咨询,为什么你的绩效工资,花了钱却激不动人?
智帮咨询是一家深耕于薪酬与绩效管理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,专注于为客户设计并优化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。我们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,深入分析客户的管理现状和组织特点,量身定制薪酬绩效解决方案。秉承“驱动业绩增长”的核心理念,我们通过深度调研诊断、科学的数据分析、创新的管理工具及教练式专业辅导,助力客户实现经营目标、提升组织效能。有任何薪酬、绩效、股权问题或者需要制定薪酬、绩效、股权管理方案,欢迎添加微信:13530571920,与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度交流。
“我们也推绩效工资啊,”他们说,“花了不少预算,但大家该摸鱼还摸鱼。”
“到底是哪出了问题?”
我看了他们的绩效结构,没说话,只是反问了一句:
“你们发这笔钱,是在奖励什么?”
他们沉默了几秒,然后说:“可能……就是觉得该发吧。”
绩效工资,本该是组织动力的引擎,但在很多公司,它却成了“花钱买失望”。
不是制度太复杂,而是从一开始,激励的方向就跑偏了。
表面挂了“绩效”,但其实和绩效没啥关系
尤其是非销售岗位。
我见过一家公司,研发的绩效工资根据“打卡次数 + 汇报提交 + 年底评分”来定。
研发自己都笑了:“我能写十份PPT,但程序一行都没跑。”
你在用一种低信任的方式,衡量一个高价值岗位。
绩效工资的意义,不是“发钱”,而是“指路”。
你奖什么,大家就干什么。
你误导方向,组织就会用“忙碌感”掩盖“无产出”。
绩效工资的核心,不是“奖得多”,而是“奖得让人服气”
你可能觉得“绩效发得少,员工才不满意”。
但很多人不满意的,从来不是“拿得少”,而是“看不懂”。
明明自己多做了,却连个等级都没上去; 明明加了班,绩效却输给了“会发言”的同事。
这些看不见的“评判逻辑”,才是组织内部最大的焦虑源。
你以为大家在追钱,其实他们在找信任。
当激励系统看起来更像“人情分配”,而不是“价值交换”时,它就已经失去了激励的基础。
有的绩效制度,看起来像激励,实则是威胁
“干不好就扣钱”,“考评靠排名”,“垫底就等于差评”——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激励话术?
这种绩效工资,其实不是鼓励,是恐吓。
短期看,压力能促动;但长期看,只会促成一种心态:
“反正我干多干少,最后还不是一样?”
真正的激励,不是让人“怕”,而是让人“想”。
想去试,想去拼,想知道“自己是不是能更进一步”。
绩效工资真正要激发的,是一种“持续感”。
让人知道:努力了,不一定立刻有结果,但总有人在看见。
你说它是工具,其实它本该是战略的“路径图”
我问过一个做品牌渠道的老板:“你们今年的战略是什么?”
他说:“渠道下沉。”
我点头:“那绩效怎么设计的?”
他答:“客户满意度 + 行政评分。”
我停了一下,问:“那,渠道开拓指标呢?城市渗透率呢?”
他愣住了。
这就是很多企业的现状——战略和激励“各走各的”。
你希望组织奔着市场去,绩效却把人牵回了流程。
激励没错,方向错了。
所有绩效工资的本质,是战略执行的“微装置”。
你奖什么,战略就会在什么地方“落地”。
最后一个误区:绩效工资不是一锤子买卖
很多公司绩效结构,一做就是三年不动。
但市场在变,人心在变,组织任务也在变。
你三年前奖励“稳定”,今年却要求“突破”; 你曾强调“控制成本”,现在却更需要“创新投入”。
那你的激励结构,还能撑得住今天的诉求吗?
绩效不是水泥,是橡皮筋。
要不断校准拉力,调整弹性,防止它在“不动声色中”失效。
一位老HR曾告诉我:“别等到绩效工资发下去了,才来问——怎么大家都没感觉。”
如果发的钱没人动心,那钱也就白发了。
绩效工资,是用钱说话的方式。
但它说的不是“多少”,而是“你愿意支持什么”。
当员工明白:这家公司愿意花钱,让他们去做那些“值得的事”,那他们也就更愿意留下来,把事情做成。
所以,如果你正在设计绩效体系,不妨从这个问题出发:
我想奖励谁,奖励什么?
答案清楚了,制度自然就有了方向。
而那时候,绩效工资不再是成本,而是组织愿景的“投票器”。
文章评论(0)